病因
病因:
1.致病菌 脐炎致病菌以葡萄球菌最为常见,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等。据报道,社会获得性感染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阳性球菌(67.2%);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病例中,则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致病菌(56.8%)。
2.感染原因
(1)急性脐炎:
①新生儿脐炎:导致新生儿脐带感染的主要原因有:出生后结扎脐带时污染或在脐带脱落前后敷料被粪、尿污染;羊膜早破,出生前脐带被污染;分娩过程中脐带被产道内细菌污染;被
脐尿管瘘或卵黄管瘘流出物污染;继发于脐茸或脐窦的感染。
②成人脐炎:脐窝较深且底面皮肤皱褶,污物、皮脂存留,不易使局部清洁,或去垢时不慎擦伤,致使细菌侵入而引起感染。
(2)慢性脐炎:急性脐炎未治愈,迁延为慢性脐炎与脐肉芽肿;脐带过早脱落留下未愈合的创面;脐窝内有异物(如爽身粉)长期慢性刺激,可引起脐炎迁延不愈,并形成脐肉芽肿。
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:
1.急性脐炎
(1)新生儿脐炎:最初症状为脐带脱落后伤口延迟不愈并有溢液。有时有脐轮红肿,脐凹内可见小的肉芽面或脐残端有少量黏液或脓性分泌物。严重者可有红、肿、热、痛等
蜂窝织炎的症状。感染更严重时可见脐周明显红肿变硬,脓性分泌物较多,轻压脐周,有脓液自脐凹流出并有臭味。一般全身症状较轻,如感染扩散至邻近腹膜导致腹膜炎时,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白细胞增高。若由血管蔓延引起
败血症,则可出现烦躁不安、面色苍白、拒乳、呼吸困难、肝
脾大等表现。
(2)成人脐炎:急性期表现为脐窝或环脐部的疼痛、充血、水肿,常有带臭味的浆液性分泌物。查体可见脐窝部湿润、脐周肿胀、压痛,严重者脐窝内积脓伴有发热,可有腹股沟部的淋巴结肿大。偶可扩散至脐周围,并以深部感染、
蜂窝织炎而有全身症状。
2.慢性脐炎 脐窝湿润、肿胀,渗出有臭味,可为脓性或混有血性。因分泌物刺激周围皮肤可引起
湿疹样改变,甚至发生糜烂。成人或年长儿自述有痒感,经常用手搔抓脐部。查体可见脐窝内有肉芽组织增生,色泽暗红,凸起,表面无黏膜被覆,触之出血。多数病程较长,迁延不愈。
鉴别诊断
鉴别诊断:新生儿脐炎需与下列疾病鉴别。
1.脐窦 由于卵黄管脐端未闭而引起。仔细检查脐部,用探针或造影剂可发现窦道。有时局部可见到球状息肉块,组织切片为肠黏膜上皮而非肉芽组织,称为脐茸或脐息肉,应手术切除。
2.脐
肠瘘(卵黄管未闭) 脐孔处可见一圆形突起的鲜红色黏膜,正中有一瘘口,有恶臭分泌物或有液状粪便排出,口服炭末或于脐孔注入造影剂经X线检查可确诊。需手术治疗。
3.
脐尿管瘘(
脐尿管未闭) 脐部经常有清亮液体流出,局部注入造影剂可进入膀胱或膀胱逆行造影可达皮肤,注入亚甲蓝可见脐部排出蓝色尿液。需手术治疗。
治疗
治疗:以局部治疗为主,一般不需使用抗生素。
1.急性期处理 控制感染,保持局部干燥。
(1)轻症处理:去除局部结痂,使用3%
过氧化氢溶液和75%乙醇随时清洗;成人可用热盐水湿敷;保持脐部干燥。
(2)脓肿处理:脓肿未局限时可于脐周外敷金黄膏或作理疗,以使感染局限,促进脓肿形成并向外破溃。脓肿形成后应切开引流。
(3)全身感染处理:脓液较多,或并发腹膜炎及败血症者,应给予足量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,并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选用有效的抗生素。
(4)支持疗法:并发全身感染时,应注意补充水及电解质,为提高机体免疫力可适当给予新鲜全血、
血浆或
白蛋白。
2.慢性期处理 小的肉芽创面可用10%
硝酸银烧灼,然后涂以抗生素油膏。大的肉芽创面可手术切除或电灼去除肉芽组织。保持脐窝清洁、干燥即可愈合。
有分泌物的创面不宜用滑石粉,避免刺激肉芽增生。